認識玻璃
我們銷售的產品皆為「無鉛水晶玻璃」,這是目前市面上水晶玻璃的新主流。無鉛水晶玻璃在製造過程中,以鉀、鋇或鋅等元素取代傳統含鉛成分,使玻璃杯保持水晶般的透亮質感,同時更加穩定、安全。
強化玻璃(Tempered Glass),又稱鋼化玻璃,是經過特殊熱處理提升強度的玻璃。其製程包括將玻璃均勻加熱至接近軟化點(約 600°C),隨後對表面進行急速冷卻,而內部仍維持高溫。此過程使玻璃表面產生壓縮應力,而內部則形成張應力,當外部受到外力時,內部壓縮應力可有效抵銷衝擊,從而增強玻璃的強度與耐用性。
強化玻璃的強度比一般玻璃高出 2.5 至 4 倍。此外,由於內部應力需維持平衡,一旦破裂,整片玻璃會碎裂成鈍角小顆粒,降低對人體的傷害風險。
強化玻璃的特性與使用須知:
✅ 耐熱性能佳,適用於日常生活多種用途。
✅ 適用範圍:
- 可存放於冰箱冷藏或冷凍(最低可耐 -20°C)。
- 可使用於自動洗碗機,方便清潔,符合現代家居需求。
- 可用於微波爐,加熱安全,適合現代烹調方式。
❌禁忌使用環境:
- 不可用於烤箱、瓦斯爐或電爐,避免因極端高溫導致玻璃破裂。

傳統含鉛水晶玻璃因熔點較低,抗化學性較差,且氧化鉛含量通常較高,因此在特定條件下可能會釋放鉛元素。雖然用來盛裝一般飲用水不會造成鉛中毒,但若長時間存放酒類或酸性飲料,玻璃中的鉛可能會逐漸析出並溶入液體中,增加潛在風險。
研究報告顯示,盛酒的時間越長,酒中的含鉛量越高。
無鉛水晶玻璃是目前市場上的新主流,旨在提供更安全、耐用的選擇。其製程中,以鉀、鋇或鋅等元素取代傳統含鉛成分,使玻璃杯仍能保持水晶般的通透質感,同時更穩定、安全。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元素也是光學玻璃(如望遠鏡、眼鏡等)常用的材質,確保優異的透明度與耐用性。
傳統含鉛水晶玻璃因熔點較低,抗化學性較差,容易受到溫度、濕度及酸鹼度影響,可能釋放鉛元素。為了延續水晶玻璃的優雅質感,同時滿足現代消費者對健康與安全的需求,無鉛水晶玻璃應運而生,並迅速成為市場趨勢。
無鉛水晶玻璃的優勢:
✅ 安全無毒:無鉛配方確保長期使用無健康風險。
✅ 耐用性佳:硬度較高,不易刮傷,使用壽命更長。
✅ 價格實惠:由於材質硬度較高,流動性較慢(高溫熔化時),不易人工吹製,因此多採機器製造,使得價格更具競爭力。
機器製造 vs. 人工製造
無鉛水晶高腳杯主要以機器製造為主,而人工製造與機器製造在質感上有所不同:
人工製造:透過吹製與拉伸技術,一體成型,整體線條更為自然流暢。
機器製造:採吹壓成型工藝,杯身與杯腳、杯腳與底座的連接處會留有明顯的接痕,且高腳杯的縱面可能有兩條模具痕跡。
無論是人工製品還是機器製品,皆可依需求選擇,享受水晶玻璃帶來的精緻與高雅。
一體成型技術採用吹製(Blow)與拉腳(Pulled Stem)工藝,使整體酒杯從杯身、杯腳到杯盤完全無縫銜接,展現極致工藝與美感。
一體成型的優勢:
✅ 無模痕,質感更佳:杯腳無模具痕跡,杯身、杯腳、杯盤之間無接痕,質感媲美傳統人工製品。
✅ 強度更高,耐用性提升:由於無接合點,整體結構更為堅固,尤其當酒杯意外翻倒時,不易因接縫處斷裂,耐用度大幅提升。
義大利 Bormioli Rocco 的 Premium(品酒師)、Aurum、Fiore、Ypsilon 系列,皆採用吹製與拉腳技術,打造無鉛水晶高腳杯,克服傳統機器製造的缺點,實現真正的一體成型。這項技術可謂機器製水晶玻璃的一大革命,讓高品質水晶杯更易於普及。
切口薄身(又稱切口薄邊)是高級玻璃杯與酒杯的精緻工藝。玻璃杯在生產完成後,杯緣通常會留有原始杯唇,而高級製品則透過雷射或鑽石刀精準切割杯唇,並進行細緻研磨,使杯緣更加平滑細膩。

AIS(Associazione Italiana Sommeliers),即義大利品酒師協會,成立於 1963 年,由義大利專業品酒師組成,致力於提升釀酒品質並推廣正確的飲酒文化。該協會在國際間享有極高聲譽,對葡萄酒的鑑賞、評價與教育具有重要影響力。
Bormioli Rocco 的工程師與 AIS 的品酒師密切合作,根據不同酒類的特性,精心設計出最理想的酒杯。這些酒杯能在適宜的空間中充分釋放酒的香氣與風味,提升品酒時的感官體驗,使每一杯酒都能展現其最佳口感。
「玻璃」一詞源自梵語音譯,宋代已開始使用這個名稱,但現代多指人工或機器製造的工業產品。西方語言中,玻璃分別稱為 Glass(英語)和 Glas(德語),這些詞彙源自拉丁語中的 Glasum,意指琥珀。在歐美國家,當談到 水晶(Crystal) 時,則通常指天然的透明石英礦石。這個詞源自希臘語 Krystallos,意指「透明的冰」,用來形容其清澈透明的特性。
在中國古代,琉璃 是指有色、不透明的天然或非天然矽結晶;而水晶則是指透明或半透明的天然固態矽結晶。由於當時的原料常含有不純物,製作出來的琉璃往往帶有顏色。到了明清時期,人們習慣用「琉璃」來形容低溫燒製的不透明陶瓷。
進入十六世紀,為了降低熔點,發明了鉛玻璃(也就是含氧化鉛的玻璃)。氧化鉛能提高玻璃的折射率,使其呈現晶瑩剔透的外觀,因此被稱為水晶或水晶玻璃(Crystal)。由於含鉛的玻璃較為柔軟,便於雕刻、切割、拋光和鑲嵌,這使其迅速流行開來。
現代人所稱的「水晶」大多指的是非天然的人工鉛玻璃。
現代人運用創意與仿古製程,製作出具獨特風格的彩色玻璃精品。這類作品不僅展示了玻璃工藝的精湛技術,也表現出精緻的藝術質感,因而被稱為現代的「琉璃」。
關於玻璃的起源,多數來自於傳說。至今,人類所發現的最古老玻璃,為經由火山爆發後熔岩自然形成的天然玻璃。
根據羅馬歷史學家 普林尼(Pliny) 在其著作《自然史》中的記載,約於西元前3500年,腓尼基的航海商人在運送硝石的途中,於地中海東海岸的沙灘上烹煮食物。因無法找到石頭,他們便取用船上的碳酸鈉磚(硝石)來墊高。過程中,他們發現碳酸鈉與海砂混合後,在高溫下融化,並在冷卻後形成半透明的結晶。這便是最早的人造玻璃。
大約西元前1500年,埃及人發明了製造玻璃容器的方法。隨後,約2000年前,敘利亞工匠發明了玻璃吹製技術。羅馬帝國在征服過程中將這項技術傳播到西歐,進而擴展至中國及亞洲各地。
在中國,玻璃的古名為【琉璃】。最早的人造琉璃是從窯釉演變而來。最早的玻璃製品出現在戰國時期,為製作銅器時的意外產物——玻璃珠。
無色透明的玻璃大約在西元前200年左右出現,並且開始應用吹桿技術,這使得玻璃從奢侈品逐漸轉變為日常用品。直到12世紀,建築上才開始使用窗用玻璃。
玻璃的主要成分是非晶體的石英,即矽砂,主要由火成岩經崩壞作用後產生的矽砂提煉而來。製作過程中,會加入適量的玻璃屑、石灰、純鹼、以及鎂、鉀、鋅、鋁等氧化物成分,作為原料。
根據不同用途,會添加不同的原料,以賦予玻璃不同的特性。例如:
玻璃器皿的製造從將符合分配比例的玻璃原料倒入坩堝窯或池窯中加熱熔製開始。玻璃原料被加熱至熔化,變成均勻、無氣泡且澄清的液體。隨後,根據製品的要求尺寸與重量,將熔化的玻璃舀出(手工製)或切成適當大小(機械製),並配合合適的模具進行成型操作。
製造成型方式
玻璃器皿的成型可分為人工成型和機械成型兩種方式:
人工成型
在人工成型過程中,工人手持吹管或挑管,從坩堝內取料,然後在鐵模中進行吹製或壓製。
機械成型
機械成型則是由機械取代人工進行製造。在人工生產過程中,模具一般只有1至3組,需等待冷卻後才能再次使用;而在機械製造過程中,根據不同的製品與過程,模具數量可達10組以上,甚至多達30組。機械生產速度快,產能大,效率高,並能保持較穩定的產品品質。
退火處理
成型後的玻璃器皿需經過徐火爐退火處理,以消除不均衡冷卻所產生的熱應力。由於玻璃器皿的形狀與厚度不均,冷卻過程中會出現熱應力,使玻璃容易破裂。退火處理能讓玻璃器皿更均勻地冷卻,從而增強其耐用性。